記者近日從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獲悉,新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后,中國種業“國家隊”又添新兵。在去年確定32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基礎上,今年又有包括北京金色農華、天津天隆種業等11家企業獲批(名單附后),至此,按新修訂的兩證管理辦法規定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已增至43家。
“形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集團效應,打造出我們的‘國家隊’,這是實現種業強國夢的基本前提。”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種業發展處處長馬志強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兩證辦法的實施提高了企業準入門檻,讓“育繁推一體化”成為骨干企業的發展方向。
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為何要強調‘育繁推一體化’?簡單講,因為它更符合市場發展規律。”馬志強告訴記者,從長遠目標來看,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是建設種業強國、建立與農業大國相匹配種業位勢的必由之路;從深層角度來說,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種業安全的立本之策。
“兩證管理辦法提高企業市場準入門檻,對于種業做大做強的促進效應十分明顯。”馬志強告訴記者,辦法中關于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標準有11條,其中注冊資金由原來的3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企業固定資產要求不少于5000萬元,另外,對科研設施、加工設備、倉儲檢測等硬件設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無疑提高了種子企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只有做大做強才是發展的根本出路。
截至目前,我國頒證企業已經減少至6296家,比國務院8號文件發布前減少了2500家,其中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59家,增加27家;3000萬元以下的5792家,減少2487家。兩年來,企業的信心顯著提升,投資大幅增加,骨干企業加快兼并重組,組建研發基地,推進基地建設,引進高端人才,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前十位企業銷售額達到了109億元,同比增長20%。
“育”的能力明顯提升
種子市場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和眾多經受著國際市場考驗的產業一樣,中國種業面臨著跨國公司的巨大競爭壓力,市場開拓之路步履維艱。究其原因在于育繁推三個方面脫節和不持續,導致育種技術這一產業核心競爭力積貧積弱。
據悉,新的兩證管理辦法對“育”有了更為苛刻的規定。比如,要求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必須有專門的育種機構,固定的育種人員和工作經費,年科研經費投入不得低于年利潤的10%;自有科研實驗室300平方米以上,穩定的育種用地100畝以上;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經營量占公司經營總量的比例10%以上。
有不少企業和科研單位搞“科企合作”,但這樣的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實力再強也算不上“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因為他“育”的能力不具備,品種是否為企業的研發能力所選育,是衡量該企業是否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重要指標。馬志強告訴記者,“育”是核心,是關鍵,國際的成功經驗證明,發展育繁推一體化,只有以企業為主體,從商業化育種突破,企業才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才能真正壯大種子產業。
據了解,國務院8號文件和新的兩證管理辦法頒布實施以來,企業自主選育能力明顯增強,2012年,自主選育的國審玉米、水稻品種分別占60%和38%,新品種權申請總量突破1萬件,企業年度申請量超過了科研單位。
鍛造中國種業“國家隊”
“兩證管理辦法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要求是‘過關’,不是‘選拔’,只要符合標準,達到條件,就給認定。”馬志強告訴記者,雖說是過關式,但全國6000多家企業不可能都成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提高門檻的目的,是為了加快鍛造一支國家隊,提高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對于入選國家隊的選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既做“加法”又做“減法”: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減免稅政策,所有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只要符合這個條件,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就可以免征所得稅,這就給企業做了一個減法;還有做加法,由財政部、農發行、中化集團建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總額是15個億,對企業兼并重組、引進人才都是可以用的,這是做加法。同時還有保險,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就種業的保險問題也有了試點。還有農發行,對于“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種子收購貸款給予基準利率優惠。
“政策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做大做強,并不是說別的企業不重要了,中國未來的種業布局必然是一個合理的梯隊式結構:既要有大而強的骨干企業,又要有小而專的中小企業,形成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企業集群。這樣的團隊才會更有戰斗力。”馬志強說,需要提醒的是,“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5年有效期,5年后還要再進行一次換證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就會退出;另外,在證件有效期內,企業有違法行為的,證件可能被吊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