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5月27日報道版面
本報6月17日報道版面
十二五,甘肅向天要水保生態
本報關注的氣象部門開發祁連山空中云水資源建言,被列入省級重點專項規劃——
每日甘肅網-鑫報訊 近日,甘肅省發改委在蘭州組織中國氣象局、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和甘肅省財政廳、水利廳、國土資源廳、農牧廳等有關廳局的22位專家,討論通過了甘肅省“十二五”省級重點專項規劃——《甘肅省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建設祁連山人工增雨(雪)工程
按照這一規劃,十二五期間,甘肅省氣象局將重點建設《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和《甘肅省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工程》。
據甘肅省氣象局辦公室介紹,《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主要是人工增雨作業系統建設,由飛機增雨作業系統和地面作業系統兩部分組成。飛機增雨作業系統主要在張掖市建立一個飛機人影作業基地,同時對蘭州中川飛機增雨基地進行改造完善。地面作業系統包括人工增雨監測系統、人影作業決策指揮系統和效果評估系統、人影信息傳輸與運行保障系統等幾個系統建設,以及建設完善1萬平方米的省級人影指揮管理中心。
◆開發祁連山云水 年增7億立方米降水
甘肅省氣象局的相關資料顯示:祁連山脈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其范圍在94—104oE和36—39oN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區的降水主要由山區地形云產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作用,山區中最大降水量達800毫米,是河西走廊平原地帶降水量的4—16倍。
經甘肅省氣象局在祁連山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發現:祁連山區地形云產生降水的條件較好,其降水量隨水汽密度的增大增加得快;祁連山區的空中水汽資源相對豐富;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人工增雨(雪)的極佳地區;且祁連山區全年云量豐富,具備全年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條件,冬季人工增雪可加大祁連山區冰雪蓄積。
根據實驗,甘肅省氣象局推算指出,若在祁連山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可為祁連山增加10%—15%的降水,每年可增加降水約7億立方米。同時,這還將是保護祁連山冰川,緩解水資源短缺,防治生態惡化的治本之策。
◆可產生明顯社會和生態效益
支持這一工程的專家一致認為,《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項目實施后,通過監測、作業、指揮、評估、保障等系統的建設實施,將使祁連山區域現行孤立分散、小面積、短時段的人工增雨(雪)作業轉變為科學化、集成化、規?;鳂I工程體系,可產生明顯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具體表現為:可增加該地區及下游地區的地表水資源總量,緩解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需求的矛盾,解決干旱地區人畜飲水、生活及工業用水等問題。同時人工增雨可以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將其轉化為地表水資源,減輕地表林草植被受極度干旱的影響,使得流域植被向良性循環發展,有利于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經甘肅省氣象局在祁連山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認為:冬春季增雪,增加雪的覆蓋厚度和面積,減少冰川的溶化,是保護祁連山冰川的唯一措施。夏秋增雨增加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出山的徑流量。
甘肅省氣象局相關資料顯示,對于實施人工增雨(雪)的可行性,世界氣象組織2001年6月聲明指出:對山區地形云增雨是最具前景的(增雨效果可達10%以上),而且是經濟可行的。從水資源管理來說大有潛力,因為可以將降水儲存在水庫或高海拔地區的冰雪積累區。
◆實施人工增雨(雪)具有可行性
祁連山有豐富的空中水資源。甘肅省氣象局在祁連山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富的科學技術成果,為增雨基地建設,開展增雨(雪)作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祁連山地形云具備人工增雨條件。2001年世界氣象組織《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現狀及政策性聲明》指出,對氣流流經高山上空形成的云撒播成冰劑是最具有前景的,而且是一種經濟可行的增雨方式,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現有的技術能夠增加由過冷卻的地形云產生的降水。目前已有的世界地形云人工增雨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
為進一步保護河西地區生態,甘肅省氣象局還提出,除在祁連山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常年開展增雨(雪)工作,保護祁連山冰川外,還應進一步保護祁連山天然林,涵養水源;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采取節水灌溉是提升地下水位,恢復生態;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記者昨日從甘肅省氣象局獲悉,由該局科學試驗提出的開發祁連山空中云水資源的建議,已正式列入剛剛討論通過的《甘肅省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甘肅省氣象局將重點建設《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支持這一工程的專家認為,項目實施后,可增加該地區及下游地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緩解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需求矛盾,解決干旱地區人畜飲水、生活及工業用水等問題,常年開展增雨(雪)工作,還是保護祁連山冰川,緩解水資源短缺,防治生態惡化的治本之策。記者 王占東
責任編輯:一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