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甘肅臨澤縣板橋鎮節水溫室一角。本報記者 李琛奇攝 “以前種小麥,一畝地年均耗水600方左右,現在調整種植結構,采用田間節水的新技術種玉米,一畝地年均耗水只有380方。”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侯吉村農民用水戶協會會長李文德說。 河西及沿黃灌區是甘肅農業的精華地帶,但水資源短缺且供需矛盾突出成為制約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為此,甘肅創新農田節水與高效作物相結合的種植模式,并不斷完善節水管理機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節水農業之路。 2010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河西及沿黃灌區1000萬畝高效農田節水戰略,在酒泉、張掖、金昌、武威、蘭州、白銀6個市的18個縣市區和省農墾集團公司推廣高效農田節水面積226.41萬畝,超額完成當年200萬畝計劃任務,并整合財政、農業綜合開發、水利等資金6980萬元,各市縣區配套1234.7萬元,推廣壟膜溝灌、膜下滴灌、壟作溝灌三大農田高效節水技術。 武威市將設施農業作為推動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實現節水增收的重要舉措,13.8萬畝設施農業年產瓜菜40多萬噸,產值9億元,發揮了良好的節水和經濟效益;張掖市在平川灌區發展制種玉米、高原夏菜、設施葡萄等節水型作物160余萬畝,全市農田灌溉定額由過去畝均850立方米降低到550立方米,2010年推廣壟作溝灌等新技術65.81萬畝,畝節約成本190元,全市節約農業用水1.48億立方米。 甘肅省旱作農業區涉及10個市州的69個縣市區,旱地面積3340多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5%。近年來,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已成為甘肅省旱作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大力推廣該項技術,甘肅走出了一條旱作農業區糧食穩定增產的新路子,為全國旱作農業發展特別是西部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甘肅農業科技人員對覆膜抗旱技術進行反復改進,創新完善而成,該技術使旱地水分利用率由30%提高到80%以上,種植作物由畝均產300斤小麥一躍為畝均產1300斤玉米,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糧食生產的春旱問題,改變了部分山旱地以前不能種植玉米的歷史。 甘肅省委、省政府把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糧食增產的重大科技支撐,2010年籌措整合資金2.4億元,在51個旱作農業縣區推廣1048萬畝,僅此一項增產糧食14億公斤以上。2010年,甘肅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950萬噸大關,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功不可沒。 2011年,甘肅省將力爭全省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1000萬噸。為保證實現這一目標,甘肅今年繼續安排2.4億元專項資金,實施10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任務,挖掘這項旱作農業新技術的增產潛力,推動糧食生產上新臺階。同時,通過政府投資的推動,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350萬畝以上。 點評:甘肅是我國西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農業大省,又是全國水資源最為貧乏和土壤侵蝕嚴重的省份。在推進農田高效節水技術中,甘肅各地緊密結合高效經濟作物、特色優勢作物、優質林果等高效農業,不但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而且使農民在節水中增加了效益,經驗值得總結。 責任編輯:魏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