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拓展思路,開闊視野,5月16至19日,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組織省漁業技術推廣站、省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站和天水、隴南、甘南水產站負責人組成的16人學習考察團,赴青海學習考察特色漁業、涉漁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及土著魚類馴化繁殖。
在青海考察期間,考察團得到了青海省漁業局、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和青海省漁政站的熱情接待。考察團聽取了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青海省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的經驗介紹,并與其進行了座談,實地觀摩了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水庫網箱養殖基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部青海湖裸鯉原種場)、黃河蘇只水電站魚類增殖站。

一、青海漁業特色明顯
截止2011年5月,青海省沿黃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直剛拉卡、康揚、蘇只等水庫由民營企業、合作社、養殖戶開展虹鱒等網箱養殖發展到14家,有網箱800余只,55畝,虹鱒等冷水魚養殖產量500噸,預計年度網箱可達到80畝,產量達到800噸。主要養殖品種有池沼公魚、高白鮭、虹鱒、金鱒及河蟹等。
在青海考察期間,考察團實地參觀了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水庫網箱養殖基地。青海龍羊峽面積383平方公里,最大庫容量247億立方米,湖水清澈透明、透明度有5米以上,是國家一類飲用水水源地。該公司利用龍羊峽的優質水源,開展了高白鮭、哲羅鮭、隼白鮭、齊耳白鮭、虹鱒等冷水魚的網箱養殖,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了“龍羊峽”和“雪域青藏”兩個商標,掌握了冷水鮭、鱒魚類一整套集約化孵化及養殖技術,是集苗種培育、養殖管理、病害防治、餌料配方、加工銷售于一體重點漁業龍頭企業。
二、青海省黃河土著魚類馴化繁殖成效明顯
目前,青海省已成功人工馴化繁殖了青海湖裸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黃河裸裂尻魚、厚唇裸重唇魚等一批有經濟價值的黃河土著魚類。
考察團一行考察了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和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建有工廠化的裸鯉魚苗孵化車間、微循環流水培育池以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年馴化繁殖裸鯉達到1500萬尾,從2002年以來,已累計向青海湖放流裸鯉一齡魚種5500萬尾,青海湖裸鯉資源保有量從2002年的2500多噸增加到2010年的30620多噸。
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已成功人工繁殖黃河裸裂尻魚和花斑裸鯉,并指導建設了黃河上游蘇只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該站建有花斑裸鯉育苗車間,連續3年成功人工繁育花斑裸鯉120萬尾以上,并在2009年首次在黃河上游開展土著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三、青海省涉漁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已步入程序化軌道
青海省積極開展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2008至2010年度,組織開展了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規劃環評魚類調查與影響評價,提出保護的是具有洄游特性的魚類,須建設過魚道。并將魚類增殖站的建設納入了引大濟湟工程的總體規劃之中。開展了黃河拉西瓦、積石峽、班多水電站水生生物監測,黑河流域、洮河流域、格曲河水生生物監測和拉西瓦灌溉工程水生生物監測、黃河上游公伯峽至積石峽段水生生物調查。調查及影響評價主要內容包括浮游植物、著生藻類、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兩棲類、魚類資源現狀、提出工程對水生生物影響的預測、保護對策與魚類保護方案。
青海目前建有3個水電工程魚類增殖站,一是黃河積石峽水電站魚類增殖站,該站建于2007年,增殖黃河裸裂尻魚、花斑裸鯉、厚唇裸重唇魚等裂腹魚類,年增殖規模為200萬尾。二是黃河蘇只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建于2007年,增殖黃河珍稀特有魚類。三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人工增殖放流站,增殖青海湖裸鯉,自2002年以來,已累計放流5000多萬尾青海湖裸鯉子一代種苗。國家已批復待建的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站3座,分別是引大濟湟工程大通河魚類增殖站、黃河公伯峽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和黃河班多水電站魚類增殖站。
目前在青海湖周邊的泉吉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等共修建了6座裸鯉溯河產卵過魚通道。2010年4~5月,剛察縣將沙柳河大壩進行了改造,建造長42米,比降1/10米的開放式階梯型過魚通道,使壩下的親魚基本能夠上溯。
這次學習考察團組織嚴密,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大家邊看邊學邊議,深感受益匪淺,體會良多,達到了考察的預期目的。